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四弦上的舞曲——歌舞引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未知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06/11/24 20:15:39  文章录入:随风飘荡  责任编辑:admin

1925年冬天,刘天华偕夫人在北京协和礼堂观赏了意大利某歌剧团的演出,罪恶后还不时回 味,难以忘怀。一天,他忽然若有所思,取下琵琶边弹边记,很快就创作了一首琵琶独奏曲, 曲中描绘的情景,使其夫人不禁联想起那次意大利歌剧中的舞蹈场面,于是便定为《歌舞引》 。以后几经润饰,到1927年才定稿,乐曲的旋律和我国民间秧歌的音调比较接近,作者应用琵 琶的各种传统技法,表现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。 《歌舞引》《属于我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常见的多段体结构,但又和那种由慢到快,通过速度 的加快和节奏的加紧逐步形成高潮,并在高潮上结束全曲的传统演奏习惯有明显的区别。《歌 舞引》的速度时快时慢,变化幅度颇大,节奏忽强忽弱,对比十分强烈。在写法上则兼采传统 琵琶文曲、武曲两大类的特点,既有 舞蹈场景的描绘,又有人物感情的表现。全曲分五段。 第一段由慢板缓起逐渐加快,在演奏手法上用弹,打结合,有虚有实,旋律进行活泼灵巧, 带有进行曲的特点。 第二段为急板,具有地渡性质,以秧歌曲调为素材为引出第三段。 第三段是全曲的核心部分。这一段才是真正的舞蹈音乐,作者在这里吸收了民间秧歌的曲调 ,演奏上继承了传统乐曲泛音加勾搭的指法,突出了泛音,使舞蹈性的旋律具有更加轻盈欢快 的气氛。 前面三段都主要强调音乐的节奏性,表现从缓慢起舞到急剧旋转的近程中,各种不同舞蹈姿 态的交替和变化。 第四段是如歌的慢板。乐句之间穿插着前段秧歌音调的过门。,慢板旋律轮指配合轻巧的泛 音,抒情如歌。富于诗意。 第五段重又回到第一段的主题,也是慢起,但在篇幅上有了较大的扩展,力度和速度也有所 发展。尾曲全部用泛音弹奏,造成一种回味无穷的深远意境。 (载自《四弦上的情思》)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