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 网站首页 | 乐谱库 | 网友上传 | 音乐知识 | 音乐视频教程 | midi迷笛音乐 | 求谱。留言 | 
          和声技术   作曲编曲   音乐杂谈   音乐知识   电子音乐 
您现在的位置: 枫儿音乐 >> 音乐知识 >> 音乐知识 >> 歌唱技巧 >> 民族唱法 >>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
少数民族民歌           
少数民族民歌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不详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6-4-27 0:02:19




一、概况

  中国有56个民族。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,除汉族外,55个少数民族有九千余万人, 占全国总人口的8%。他们大部居住在中国边疆(东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)各省,居住面 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%。他们在中国政治、经济、国防诸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

   55个民族的情况极不一致,各有特色。人口最多的壮族,已超过千万;人口少的还不 到一万人,如鄂伦春族、赫哲族等。在社会经济制度上,建国前,他们分别处于奴隶制、 封建农奴制、封建地主制,也有的尚保留着原始公社的残余或母系社会的残余。在地理环 境和气候条件上更是千差万别,有居住在西南边陲亚热带崇山峻岭的,有居住在终年积雪 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,也有在草原、戈壁滩……迥异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各民族不同的经 济文化类型,建国前,他们大都以犁耕农业为主,部分以锄掘农业或动物饲养为主,少数 尚处于狩猎、采集和捕鱼的原始阶段。

   55个民族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,创造了自身的文化。其中18个民族有文字,在这18 个民族中,蒙古、朝鲜、藏、维吾尔、哈萨克、锡伯、乌孜别克、柯尔克孜、塔塔尔、俄 罗斯、傣等的文字较通用,彝、纳西、苗、景颇。傈僳、拉袖、佤等族的文字已少用。许 多民族用本族文字记载本族的历史、文字、医学、宗教及其他文化宝藏,无文字的民族则 以口头文学(诗歌、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、民歌等)记载并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粹。

   数千年华夏历史长河中,各民族历经变迁,中外民族和古代诸民族间的迁徙、交融, 形成今日中国民族语言的五大语系:(1)汉藏语系的民族共31个(含汉族),分为壮侗语 族(含壮傣语支、侗水语支、黎语支)、藏缅语族(含藏语支、彝语支、景颇语支、羌语支)、 苗语语族(含苗语支、瑶语支)和汉语;(2)阿尔泰语系共19个民族,以下分突厥语族、 蒙古语族、满——通古斯语族(含满语支、通古斯语支); (3)南亚语系有三个民族;( 4)南 岛语系仅一个民族——高山族;(5)印欧语系有两个民族,分斯拉夫语族(俄罗斯族属东斯 拉夫语支)和伊朗语族(塔吉克族)。

  语言学家按世界各民族语言的亲流程度将语言分为语系、语族、语支。在历史发展过 程中,一种语言可以分化成几种不同语言,它们之间有亲属关系,称为“亲属语言”,这是 历史上社会分化的产物。当一个社会在地域上分化成若干半独立社会时,语言也分化成若 干方言;当社会再分化为几个不同的独立社会时,语言进一步分化成亲属语言。因此语言 的亲疏关系表明了民族间在历史上、族源上的亲疏程度。使用同一语言的各民族,其音乐 在基本形态上有许多共同点。对此,早在20世纪20年代,音乐学家王光祈已指出世界音 乐分属三大体系:欧洲乐系、波斯——阿拉伯乐系和中国乐系。这三个乐系的划分和世界语 言的语系划分有密切关系。

  1984年杜亚雄在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体系浅析》中(见《中国音乐》1984年第 五期)指出,我国56个民族的音乐采用了三个音乐体系,并归纳了各体系的主要特征。(l) 中国音乐体系的特征是:大量运用带腔的音,音乐属五声性,以三音组为调式基础;节拍 分“有板”和“散板”两类;多声思维是以横向性为主(即单声性),多用支声复调。这一 体系除俄罗斯族外,为中国55个民族所采用。(2)欧洲音乐体系的特征是:乐音固定、不 带腔,音乐属七声性,以四音音列为调式基础;旋律具有功能和声的表层意义,节拍只有 “有板”;多声思维以纵向性为主(即多声性)。这一体系为哈萨克族、柯尔克孜族、俄罗 斯族、塔塔尔族采用,维吾尔族、锡伯族部分吸收。(3)波斯——阿拉伯体系的特征是:以 不带腔的音为主、也有带腔的音;在音律上将一个全音分为四等分,二度就有大二度(4/4 全音)、中二度(3/4全音)、 小二度(2/4全音)、增二度( 6/4全音)之别;以四音音列 为调式基础,但因不同的二度而复杂化,旋律无功能和声的表层意义;节拍中“有板”和 “散板”都有,并以固定节奏型贯穿全曲,共一百余种节奏型,都有特定名称;多声思维 以横向性为主,但在固定节奏型出现时有纵向性特点。这一体系为维尔吾族,塔吉克族、 乌孜别克族所采用。由上可知,大部分少数民族采用的是中国音乐体系,有的兼采用两个 或三个音乐体系。

  由于社会结构、地理环境、历史进程、生产劳动、生活方式、宗教信仰、文化传统、 风尚习俗和民族语言等不同,每个民族自成体系,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歌。各民族民歌的概 念、称谓和原生性分类都不同,很难以统一的体裁予以概括,也不能套用汉族民歌体裁的 分类法。按照民歌的歌唱场合和社会功用,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一般可归为:劳动民歌(含 农事、放牧、狩猎、打渔、采集或其他,视该民族的生产劳动方式而定)、山歌、情歌、风 俗歌(含婚嫁歌、丧葬歌、节日歌、宗教仪式歌、礼仪歌等)、叙事歌、酒歌、舞蹈歌、儿 歌等。

二、若干少数民族民歌简介

  (一)蒙古族民歌

 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,部分分布在东北和西北诸省和其他省市,人口有 341,157人(1982年)。蒙古族历史悠久,古代其先民居住在中国北方额尔古纳河流域和黑 龙江两岸,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;13世纪初,以成吉思汗为首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统一了 蒙古诸部落,建立了“蒙古汗国”,之后又进入中原建立了元朝。蒙古族自古至今,经历了 狩猎经济、畜牧经济、最后进入农业与畜牧并举的经济,这些生产方式都给蒙古族民歌以极大影响。

   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,有本族的文字——蒙文,并有大量蒙文的文学和 历史名著。蒙古族素有“诗歌民族”和“音乐民族”之称,在长期的狩猎、游牧生活中,民歌成为蒙古族人民的亲密 伴侣。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主要有赞歌(赞美英雄、家乡、大自然、父母、骏马……)、宴歌(含迎宾歌、敬酒歌、送宾歌等)、婚歌、 情歌、牧歌、叙事歌、礼仪歌等。从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上,可分为短调和长调两类: 短调的音域较窄,节奏较规整,旋律欢快,结构较短小,如狩猎歌、叙事歌等,如《森吉德玛》、《嘎达梅林》; 长调的音域较宽广、节奏自由、旋律悠扬舒缓,起伏度大,结构也较长大,且多用特有的颤音、(口数)音等 唱法,有浓厚的草原气息,如《牧歌》、《小黄马》等。

  (二)朝鲜族民歌

  朝鲜族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吉林、黑龙江、辽宁三省,大部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,人口为173,6870(1982年)。朝鲜族原为朝鲜半岛的居民,历史上与中国一直保持友好联系和文化往来,18世纪中叶后,陆续迁入我国东北地区,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之一员,以农业生产为主,擅长种植水稻,文化艺术较发达。

  朝鲜族民间歌舞盛行,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在鼓声中翩翩歌舞的习惯,民歌也因此而具有强烈的律动感,富有舞蹈性。民歌的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常见的有:劳动民歌、情歌、杂歌、俗歌。

  劳动民歌包括在野外劳动和在家庭劳动中唱的民歌,如《农夫谣》、《织布谣》等。杂歌是反映城镇人民生活和心态的抒情性民歌、讽刺歌、游戏歌等。俗歌即风俗民歌、多在逢年过节和婚丧嫁娶时集体歌唱。

  例:《道拉吉》、《阿里郎》

  (三)维吾尔族民歌

  维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南部的和田、喀什、阿克苏和库尔勒地区,及东部的哈密、叶鲁番地区和北部的伊梨、乌鲁木齐地区,人口为595,1120(1982年),主要从事农业,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,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拼写,信仰伊斯兰教。汉代以来,新疆就是我国中原地区通往中亚、西亚以及通往欧洲的“丝绸之路”的要道,维族处此三大文明交汇地区,吸收了多地域、多民族的音乐因素,发展了自身独特的音乐,具有深厚音乐文化的传统,有著名的大型套曲“木卡姆”、歌舞音乐“赛乃姆”、说唱音乐“达斯坦”和“可夏克”,以及丰富多样的民族乐器和民间歌曲。

  维族民歌就内容而言,包括爱情、劳动(反映农业和牧业劳动)、历史、生活、风俗等。在音乐风格和特点上可归入两类:一类是抒情、叙事性,特点是节奏自由,气息悠长,深沉抒情,保留了较浓的牧歌气质,以一人独唱或弹唱为主;另一类是歌舞性民歌,特点是节拍规整,节奏鲜明,富有舞蹈性,常有固定节奏贯穿始终,气愤热烈欢快。

  维族民歌兼容三大音乐体系,调式极丰富,南疆、东疆和北疆因历史传统不同,采用的调式各异:南疆民歌以七声音阶居多,常出现变化音,以角、徽、商调式为多;东疆民歌以五声性调式为主,七声调式为辅,徽调式、商调式较多;北疆是上述二者的综合。

  例:《情人,你的痛苦》、《阿拉木汗》

  (四)哈萨克族民歌

  哈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天山伊梨以北的哈萨克自治州、哈密地区的木垒县、巴里坤县、柴达木盆地等,少数分布在甘肃、青海西部,人口为90,7582(1982年)。哈族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,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。

  哈族是个古老的游牧民族,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1世纪伊梨河流域的乌孙,和突厥、回讫、蒙古有密切关系,约在15世纪中叶形成独立的民族。哈族聚居在天山和阿尔泰山是水草丰美的牧场,人们世代游牧为主,骏马和歌声伴随他们终年在草原游牧,今日以畜牧业为主。

  人称哈族为歌唱的民族,在人的一生中,字婴儿诞生时唱的《唱诞生歌》起,直到逝世时唱的《送葬歌》、《挽歌》,以及劳动、爱情等一切活动,无时不唱,无事不唱。有民间歌手“阿肯”弹着冬不拉,骑者着骏马,到处为人民歌唱,每年还举行“阿肯弹唱会”,届时歌手云集,唱歌、赛马,热闹非凡。

  哈族民歌主要有反映牧业和狩猎等劳动生活的歌,赞美和怀念家乡的颂赞歌、情歌、风俗歌等。民歌调式音阶为五声、六声、七声都有,以七声音阶较多。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哈族许多民歌保留有早期牧歌的特征:在曲首喜用呼唤音调作为衬腔,曲调的抒情性强,如《黑云雀》。

  例:《美丽的姑娘》

  (五)塔吉克族民歌

  塔吉克族大部聚居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,部分散居在新疆的莎车、泽普、叶城、皮山等地,人口约二万二千人。早在公元二、三世纪,塔什库尔干一带建立了竭盘陀国,并和中原地区保持联系,后从今克什米尔北部、巴达赫什北部以及阿富汗北部陆续迁入大批操东伊朗语的游牧部落。他们与竭盘陀人的后代融合为今日塔吉克族的主体,信仰伊斯兰教,以游牧为主,兼营农业。语言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,无文字,长期使用维吾尔族文字,有丰富的民间传说、故事、诗歌、谚语、歌舞和工艺美术。他们视“鹰”为英雄的象征,有用鹰骨制作的鹰笛,模拟雄鹰盘旋飞翔的舞蹈以及歌唱雄鹰的民歌。民歌内容丰富,除在放牧、挤奶、剪羊毛和下田劳动时歌唱外,节日、婚丧喜庆或亲友相聚时都有动人的歌声。民歌主要有叙事歌、情歌、悲歌、丧歌、习俗歌、生活歌等,采用波斯—阿拉伯体系,音阶调式多样化,最富特征的是升高第三级音的七声角调式,节拍中常见八五拍、八七拍,混合拍子较多。塔吉克民歌以其抒情优美、富有中亚色彩的音调为人们喜爱。

  例《古丽别塔》

  (六)藏族民歌

  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,其余分布在青海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等省,人口为387,0088(1982年)。藏族历史悠久,早在7世纪初,以松赞干布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统一了西藏高原,建立吐蕃王朝,并和中原建立了亲密关系。藏族以畜牧和农业为主,具有悠远的文化传统。藏语属汗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,有本民族文字——藏文,其历史久远,并有丰富的历史文学、藏医等著述,如英雄史诗《格萨尔王传》、《仓洋喜措情歌》等,也有精湛的绘画、雕刻、建筑等艺术。

  藏族人民酷爱歌舞,民歌种类主要有山歌、牧歌、情歌、酒歌、苦歌、劳动歌(挖土、打墙、打青稞、收割、搬运……)、习俗歌以及宗教歌等。其歌与舞紧密结合,常相辅相伴。古典歌舞以囊玛著名,它是由引子(器乐合奏)+歌曲+舞曲组成的大型结构,如《阿玛来洪》;民间歌舞有堆谢、弦子、热巴、果谢(锅庄)等。藏族歌舞具有奔放、热情、粗犷、刚健的性格特征。

  藏族自称“博”,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:西藏称“博巴”,川西称“康巴”,川西北、甘南和青海等地称“安多哇”,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、金川、小金等地称“嘉戌哇”。他们操不同方言土语,主要有藏、康、安多三个方言。不同地区、不同方言的藏族民歌有一定差异,风格多样化。

  例:《阿玛嘞火》、《年青的朋友》、《呃玛楞吉》、《一只可爱的鸟儿》、《姑娘和小伙》、《虽无好牛爱耕地》


文章录入:xujingchen    责任编辑:xujingchen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【字体: 】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 
    专 题 栏 目
     乐谱悬红
     流行歌曲钢琴谱集锦
     流行歌曲吉他谱吉它谱六线谱
     流行歌曲乐谱
     红歌乐谱专集
    最新音乐知识推荐
    热门音乐知识
    最新视频教程软件下载推荐
    热门视频教程软件下载推荐
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最新热门 最新推荐  相关文章
    没有相关文章